远教教材如何跟上时代和技术的发展?

2017-11-17 15:49

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从网络公开课的免费推出到edX计划的实施,国际上远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中国政府也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可远教教学中的精品教材到底该什么样?如何才能跟上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步伐?日前召开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研讨会”聚焦在这一业内极为关注的话题上。

远教界早有共识,教材对于远程教育的学生来说,就如同伴随在身边的指导老师。因为远程教育不像传统教育,师生面对面的时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在这种以自学为主的远程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或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获得教师的帮助,而第一个求助对象就是教科书。因而,教材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教材充当着教师的角色,尤其在双向选择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对这位“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它有丰富的内容以体现博学,还要求它智慧风趣有易于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

特别重要的是,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远程教育一直是与当下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来发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在现阶段新技术的推动下,远程教育面临着新一轮的飞跃与升级,其教材的改革要走向何方,要在哪些方面改进,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研讨会”现场,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和探索,都可隐约从诸多参会者严肃、深思的脸上读出。

该研讨会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不久前在北京举行,有29名来自学校、出版单位的专家、领导、代表参加。会上,原高等教育出版社杨再石副总编辑作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教育》的主题报告。杨老师的精彩报告中,饱含着未来教材应该含有的诸多新元素: 富媒体体验、AR模拟设计、多点触控、无缝连接……

这个引领式的课件展示报告,将研讨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中,与会者有的反思现状,有的激情向往,更多的是相互之间迫切的交流与探讨,以期寻求改变现状的突破口。

教材品质和特点彰显网院优势

我国多数网络学院已成立了十多年,然而“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没有一本适合于远程教育,有些可能选的是校内传统本科的,还有一些是高职的教材”,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赵桂娟副院长如是说。多数与会者与赵院长有同感。这十多年虽然教材没什么大的变化,可宏观的教育环境、学生的针对性需求与对老师教学方式的要求却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如今知识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如若长年不更新哪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说得严重一点这是对教育的一种不负责任。另外,新生代的远程教育学员也有了更多的信息接受渠道,对教材与教学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十年、二十年前的标准,他们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也迫使学校、老师必须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与形式。

适者生存,优胜者为王。有了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时候通过教材品质彰显学院优势了,各网院也都有强烈的愿望要改变远教教材现状。可是,怎样的教材才算是跟得上时代步伐的教材?

以往的高校教材偏重理论、概念而忽略技术、应用,而且普遍存在陈旧、枯涩乏味的弊端,而远程教育的学生“往往自制力较差,而且文化素质比校内学生也稍弱一点”,杨再石老师认为,其实远程教育对教材的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有内容,有课堂感”,还要符合远程教育学员的特征,除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结构上还越来越要求突显短平快。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网络教育学院高澍苹院长表示,“考虑到多种媒体的使用,为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使用的一些资源信息,有纸质的、有网络版的、有视频版的,还有一些实验的、模拟的”。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王晓茹老师说: “我们做网络教育的,可以把电子教材做得更专业化,更好看,功能更强一些。还有电子笔记的分享,能做得更人性化,更适合分享。”“我们开发的课程当时的设计原则就是,适合学生自学,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以后以学习任务为单元,每个长度为20分钟,适合学生自学。而且我们是以多媒体为载体,以体现网络时代学习的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唐锦兰欣慰地表示。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赵晓波院长提到自己学校的教材建设情况时说: “可以说我们所有课程都按照知识点来切分,知识点需要讲多长时间,我们的课件就是多长时间,但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赵院长认为,精品教材之精品应该体现在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活动的交互上。

摒弃旧观念更新教材不是梦

从会上一线老师们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新一轮教材的规划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有了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可以变得智能化。现在我们很多多媒体软件是两张皮,看文字是看文字,文字关掉才能再去看视频。今后都要集合,要让视频像图形一样跟文字的配合无缝连接。”杨再石老师的报告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无缝连接论。他说,未来的学习是所见即所得的学习,因此好的电子教材离不开教学软件、电子辞书工具的应用,而且目前的科技已经能做到这些。杨老师报告中展示的富媒体课件就鲜活地向与会者印证了这个结论: 杨老师课件中有不少案例使用了AR技术,用来模拟情景,增强现实感,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多种媒体的结合使得知识的呈现更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欣赏与享受;多点触控技术的使用,增强了人机交互的体验,使学习更便捷,更人性化。

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课件展示,被与会的一些网院的老师视为他们未来课件发展的方向。但也有一些老师,特别是具有传统专业特色的网院老师则认为,他们的基础设施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他们的远程教育教材仍然以纸质教材为主,甚至认为这种电子教材与课件的推广太超前,脱离了他们的实际。另外,与会者中也有不少人对这种新技术制作教材能否普及持有质疑,他们认为很多老师不懂技术,这种课件自己做不来,请人开发成本又太高。但在研讨会上,71岁高龄的杨老师现身说法地告诉大家,新技术面前人人平等。现在是一个UGC的时代,也就是说,只要是用户就可以产生内容,像他这种多媒体课件是人人可以制作出来的,以后随着各类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这种课件制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达到所见即所得。其实,目前最主要的障碍还是观念与理念,还有许多习惯思维作梗,让很多教师不敢跳出当下,只要一提到技术就有畏惧情结,认为它是新生事物,要高成本才能运作,却不敢亲自一试。就好比人人知道滴水穿石,却不知要水敢滴才能穿石,只有行动了才有可能。

事实上,研讨会传达出的强烈信息是: 只要人人有这种利用技术教学的意识,或是学校增加这方面的重视与投入,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离人人使用新技术制作课件进行教学的愿景就并不遥远。何况电子教材容量无限,可以零成本无限复制,可以随时更新换版,不需要昂贵的纸张成本,环保又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打破纸质单本教材的局限,能非线性地按需定位,再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工具的融入,更加立体、智能。因此,使用高质量的电子教材媒体,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效果更好。

跟上技术和时代发展路才不会越走越窄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推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会存在一个新旧事物并存的阶段,甚至这个阶段有可能会很长。一方面,人们习惯了传统事物的优势,另一方面对新事物的接受仍准备不足。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激化下,事物更新换代的周期会越来越短,而且跨界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新的技术一诞生就会迅速地融入其他行业。对于个人,这种思维的改变,用杨老师的话叫“移民”,有些人与时俱进能移民成功,有些人固步自封就可能成为难民;对于企业来说,跟上时代才能越做越好,如若安于现状,肯定是路越走越窄。会上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不管你走不走,技术都在飞速地往前走。

所以不要畏难,存在困难与阻碍是很正常的,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会有问题,只是人们在新事物面前更容易产生疑惑。但是,作为负有培育创新思维和人才、普及高科技、推广新事物责任的教育行业来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积极吸纳新事物的精神,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力求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否则将难以满足新时代求学者的需求。

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确实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有些地方推广电子教材、数字化教学一点也不难,而有些地方与院校却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困难,对于它们来说,可能目前建设自己的纸质教材都存在难度。尽管如此,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畏难,有条件的先起步,没条件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至少在意识上不能落后,只有远虑才能无近忧。想到才有可能做到,走不走,路已经在我们脚下。

另外,还有一些院长与专家反映,现在的教材缺乏设计理念,缺教育设计感,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没有融入教育的理念,体现设计的东西非常少;理念上还停留在过去的模式,所以学生学习时的交互、互动就非常少。也有人提出,目前我们国家研究教育设计的人也非常少。

可见,教育的路还很长,需要很多人去努力,主办方搭建这个交流平台的旨意就在于为校方及业界企业提供一个交换思想、激发创新的空间,便于大家看清问题乃至更好地解决问题。多数与会者呼吁以后多开有关远教教材方面的研讨会,主办方也表示很愿意提供这样的平台。

2013年1月21日 来源:学习港

以上信息由可兰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编辑